在中国成语词典中,以同一个区域的地名和物产同时并列为成语的不多见,“珠还合浦”便是其中之一。“珠还合浦”被喻为失而复得的人和事,对美满生活、清明政治等含有赞美之意,成为了文人墨客吟诗作对常用的佳词,同时也是廉清吏风的标志。“珠还合浦”的起源者是东汉合浦太守孟尝。 东汉时期,合浦盛产珍珠,当地百姓多以采珠为业,当时地方官吏大多贪腐,驱使珠民无节制滥采,导致珠蚌徙于交趾(今越南境内),再加上官吏层层盘剥,商人也不再来合浦进行贸易。无珠可采、商贸萎缩,使主要依靠采珠换取生活用品的珠乡百姓生活极其悲惨,缺吃少食,饿殍无数。 东汉顺帝( 126 年— 144 年)时,孟尝任合浦郡太守。他到任后,走访珠民,查明了无珠可采的原因,并制定法令,严禁不法捕捞行为,改善了珠贝的生存环境。不久,合浦的珍珠产量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于是,采珠业恢复了,市场活跃了,百姓的生活重新安定了下来。百姓把孟尝看作是神明之人,认为他勤政爱民感动了上天,得神力相助召回了珍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传》记载“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孟尝因病上书辞职,归时,合浦百姓攀车挽留,孟尝只得在夜间乘民船离去。孟尝辞官归乡之后,合浦的吏民并没有忘记这位恩德在民的还珠太守。有一次,孟尝生病的消息传到了合浦,合浦的吏民即派代表给孟尝送去合浦珍珠一升,以作养病之资。孟尝在百般推辞不得已收下了这一升珍珠后,立即把之捐了出来,并发动当地的乡绅百姓修建了一条桥并在桥下建了一座水闸,使得长期以来受水患干旱侵扰的状况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有了保障,百姓得到安居乐业,当地百姓就把这条桥命名为“还珠桥”。 合浦廉政历史文化舞台剧《孟尝审珠》剧照(林启波 摄) “珠还合浦”的故事一直被历代重视廉政文化建设的君主所推崇。唐朝贞元七年( 791 年),朝廷就以《珠还合浦赋》为题考试进士,并专门限定了“不贪为宝、神物自还”八个韵脚。可见当时朝廷渴望通过考验考生对孟尝廉洁人品的认识,来引导塑造官员队伍的廉洁品质。 “珠还合浦”所寄寓的廉政吏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成为吏治文化的一个坐标,为珠乡合浦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珠还合浦”典故的激励和鞭策下,古往今来,合浦涌现了一批批诸如:“宁悉心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的伯颜(元),“不避权贵、为民请命”的李逊(明),“一肩一仆来去”的徐柏(明),“职在亲民、殚力究心”的康基田(清)等廉吏名臣,记诸史册者多达一百三十多名。 位于百年名校廉州中学校园内的海角亭(马昆 摄) 合浦百姓先后修建了海角亭、还珠亭、孟公祠、七贤太守祠等来纪念孟尝的伟大功德。其中,海角亭最为有名。海角亭有一副楹联:“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表达了对孟尝高尚品格的赞美。现今,海角亭位于百年名校廉州中学校园内,是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和异地游客朋友经常参观的热门景点之一。 |
Copyright © 2018 中共合浦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合浦县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800553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5210200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