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村民种茶走上致富路 ——记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祝雪兰
六堡因茶而兴,村民因茶而富。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因产自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年四季可采摘。
作为六堡茶核心种植区域,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的村民都居住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曾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2008年,祝雪兰当选为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立志要寻找一条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道路。
山坪村种植六堡茶有1500多年历史,但是单靠种茶,村民收入来源还是比较单一。祝雪兰望着漫山遍野的茶树,常常皱起眉头苦苦思索,如何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传承千年的六堡茶,自有一套高标准的制作工艺。但山坪村各家各户的制作工艺却并不统一,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一套好的制茶工艺,往往是镇上一些家庭秘而不宣的致富 “绝招”。于是,她决定公开家里的制茶技术。
祝雪兰在制茶 “祖传的手艺怎么能传给外人?”这个想法最初提出,理所当然遭到家人的反对。“产业要发展,单打独斗当然比不上抱团发展,只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才是真的把产业做好。”祝雪兰说,“我是一名党员,永远记得入党时候写的申请书,也就是‘初心’。制茶是好路子,不把工艺传给大家,我们村怎么走出这六堡大山?”
家人渐渐理解了她的远大理想,同意她无偿献出制作六堡茶的祖传秘方,支持她创办“茶园讲堂”,用自家炒茶的小平房当教室、搞培训。山坪村和周边村镇的村民都慕名来讨教,人多的时候,她的父亲和儿子也一起当老师,示范“三炒三揉”等制茶技艺。后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祝师傅”。
经过传授和培训,祝雪兰带出了专业制茶师30多人,让近千名茶产业从业者掌握了传统制茶工艺。山坪村六堡茶制茶技术日渐精湛,村民们种茶、制茶的积极性和收入都得到了提高。祝雪兰不仅是乡亲们眼中亲切的“祝师傅”,更成为了村民心中的“主心骨”、“领路人”。
祝雪兰(中)传授茶农摘茶技术 60多岁的村民黄雪清原本是贫困户,想加入种茶,可家里缺乏劳动力,也请不起人,一度对学习种茶失去信心。祝雪兰走访得知后,就上门传授技艺,还主动每年帮她收茶,“采茶的时候我会来帮忙,销路你也不用担心。”祝雪兰不仅给黄雪清“承诺”,还“践诺”。如今,黄雪清种了3亩多茶树,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授人以渔,抱团发展,做大做强,祝雪兰带领村民们踏实地走出了一条六堡茶产业发展之路。
2018年5月,祝雪兰注册“祝雪兰云雾六堡茶”品牌,有了技术和品牌支撑,山坪村的六堡茶价格逐年攀升,社前茶从2013年每公斤300元,涨到了1000元左右。
村民富了,产业兴了,还要让乡村旺起来。2017年,祝雪兰组建起瑶族文化文艺队,山坪村首届瑶族文化节就在新建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举办。经过传承改良的瑶寨盘王舞、花鹿舞、瑶族山歌等特色表演,让游客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能将茶文化、瑶族文化、旅游产业结合发展,以民族特色生态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应该是很不错的发展方向。”经过认真思索,祝雪兰又带领村“两委”开始谋划文旅结合发展新路子。
在翠绿的茶山上,用争取到的近千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建成风雨栈道和观光亭;与深圳一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集民宿、茶园等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度假项目……
这十年,祝雪兰带领村民修路、架电线网线、种茶、种八角,一步步走上致富路。2016年,山坪村成功脱贫。成熟茶园从十年前的300亩扩大到如今的2600亩,成立了5家茶叶合作社。2021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8万元。
如今的山坪村交通越来越便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游客慕名而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幅以茶兴村、以旅强村、以文厚村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铺展在八桂大地上。 |
Copyright © 2018 中共合浦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合浦县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800553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5210200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