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浦县城体育场内有口古井叫做“廉泉”,是合浦县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合浦县廉政教育点之一。廉泉古井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井边竖一石碑,上面刻着“廉泉”二字,井四周是砖砌的护栏。廉泉古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井旁厚厚的苔藓是岁月留下的道道痕迹,让它多了些许历史的厚重感。 相传,廉泉古井原名甘泉井,是汉代合浦太守费贻在任期间带领民众所挖。清代乾隆年间,廉州知府陈淮为纪念费贻、孟尝施政廉明,将“甘泉井”改名为“廉泉”并题词。为效仿贤臣,陈淮常常带领官员饮用此井水聊表以史为鉴,清正廉明之心。 巍巍廉山,碧碧廉垌,浩浩廉江,澈澈廉泉,千古廉州,合浦“五廉”,美名远扬,廉泉古井便是合浦“五廉”之一。说起“五廉”,不得不提起东汉初合浦太守费贻。东汉时,合浦百姓不事农桑不产谷实,主要以捕捞珍珠为业,用珍珠与外地商人换取粮食及其他生活用品。奸诈的商人仅用升酒斗粟就骗取了珠民冒着生命危险采捕的数两珍珠。针对这种状况,费贻上任后大力发展种植业,着力解决珠民缺乏粮食的根本性问题。他亲自教授百姓耕田种地、修渠筑坝、引水灌溉,采取多种措施奖励开荒种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并减免赋税徭役等,做了大量有益于民生的事情,得到了珠乡百姓的由衷爱戴。后来,费贻被调到其他地方任职,离开当天,满城百姓扶辕相送,直到百里外县界处的一座大山下,才洒泪而别,老百姓感念他的功德,便将洒泪惜别之处的大山(今合浦公馆六湖至南山一带)的大山称为“廉山”,山下的田垌称为“大廉垌”,后世又将穿越合浦而过的南流江称为“廉江”,到了唐代,合浦又因廉山吏风之德,而名“廉州”。“民怀其德,或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费贻故也。”人们以此寄托对费贻的思念,赞美费贻勤廉恤民的德政与山河同在,永远留传在世世代代的珠乡百姓心间。 时代的巨轮已向前扬帆远航,“廉泉”见证了朝代更迭,见证了合浦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斯人已去,但是他们留下的清廉之风依旧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承着。 |
Copyright © 2018 中共合浦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合浦县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桂ICP备18005537号-1 桂公网安备 45052102000089号